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↓↓↓
“媒体作为社会公器,通过舆论监督促进社会秩序的改善,但是,媒体自身也可能成为舆情危机的触发者,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舆论漩涡,变成舆情中的主体,也就是‘媒体舆情’。”
“寻亲男孩刘某州”、“全网寻找马雪娥”、疫情防控发布会提问肩颈痛、“何不给武汉市长暖暖心”等事件,都曾引发媒体舆情。
哪些行为容易引发媒体舆情?如果媒体自身卷入舆论旋涡,又该怎样处置?
1月中旬,《传媒茶话会》对话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、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汪大伟,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,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骆正林。
媒体在“舆情”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既是舆情曝光、发酵、传播的主要环节,又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中介和桥梁。在舆情处置当中,媒体良好的沟通可以纾解民众情绪,搭建政民沟通渠道,促进事件妥善处理。反之,则可能陷入舆论漩涡,殃及自身。2022年初,“全网寻找马雪娥”事件将几家媒体卷入舆论中心。起因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官方微博报道中药店店员名叫马雪娥,陕西某媒体报道的水果店老板叫马雪娥,河南某媒体报道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叫马雪娥。
不同报道中的马雪娥
同名同姓倒不奇怪,奇怪的是这三名“马雪娥”竟长得分外相似。三条新闻的发布主体都是权威信息源,并且后两者是媒体,作为权威信源理应报道事实,但新闻发布后却让公众一头雾水。于是,“全网寻找马雪娥”开始了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大面积暴发,封城之际,当地某媒体一篇《“疫”流而上,何不多给武汉市长暖暖心》的文章,文章称“为这位市长默默点赞,身居高位都能‘疫’流而上,我们又为何不能停止口诛笔伐,多给武汉市长暖暖心呢?”,引发了网友的不满。
“‘全网寻找马雪娥’‘何不给武汉市长暖暖心’是典型的媒体自身引发舆情的案例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分析称,近年来,媒体因报道热点议题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,却成为舆情中心和舆论对象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一方面,与媒介环境的变化有莫大关系。在社交媒体时代,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呈现出“去媒体中心化”的特征。舆情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信息发布主体,当然也包括媒体,因此媒体引发舆论漩涡也就不足为奇。另一方面,传统媒体受到社交平台信息生产碎片化、速朽和情绪化的影响,为了竞争受众市场,有时会让渡某些新闻专业主义操守,从而导致原发报道漏洞百出,很难不成为舆情的中心。
除了以上两方面,还有哪些不当行为容易引发“媒体舆情”?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、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汪大伟结合多年的研究分析,总结出以下四种行为:一是报道失实、核心信息缺失、水准不高,为公众诟病。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、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爆发的情况下,对于公众的关切点报道不足,导致舆论不满,进而引发舆情。二是主流发布政策解读、热点评论的立意倾向带有明显偏颇,或与公众朴素的愿望、主流价值观相违背,导致受众对媒体产生负面评价,进而形成舆情事件。三是与媒体从业者相关的舆情事件。从业者有违职业身份、缺乏职业素养的,如公开发表过激言论、对采访对象不尊重、不正当手段搜集新闻信息与线索;媒体机构人员违规违纪等引发社会关注。四是媒体机构建设的新媒体矩阵,由于管理疏松、审核不严或从业人员素养欠佳等问题,出现内容质量滑坡、标题党等现象,影响到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。上述情况,既可能是媒体发生的原生舆情,也有可能是媒体在跟进事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次生舆情。
媒体融合时代,媒体的边界逐渐拓宽,但是媒体监督舆论与开展事实报道的基本职能不会变,媒体需要提高舆情处置能力,更需要提高自身职业水平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骆正林分析称,通常情况下,媒体面对自身舆情时主要有三种应对方法,或“堵”或“疏”或不处置。“堵”即通过各种渠道、手段删除相关文章;“疏”指通过议程设置制造更大的话题,引导舆论走向。在周亭看来,“处置舆情越早越好,提供信息越充分越好,态度越诚恳越好,这三者缺一不可”。这一观点得到了骆正林的认同:“在正常应对舆情的时候,只要发现舆情就应该马上介入,只有把它处理在萌芽状态,避免后续舆论的产生,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。”周亭还提到,主流媒体既要提高舆商,更要回到初心。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,要坚持对事实的真实性进行验证,坚持部分真实和全面真实的统一。只要坚持实事求是,以人民为中心,媒体就不怕翻车。”
怎样才能避免形成“媒体舆情”?访谈专家给出四条具体建议。第一,媒体要保持媒体专业素养,坚守媒体底线,坚守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,以客观、公正、冷静、尊重事实的态度开展新闻报道、事件评论。做好信息核实,矫正网络舆论的谣言散播。第二,媒体要坚持守正持中,特别是在一些社会影响面较大的热点事件中,媒体恰当、合理的评论可以有效引导舆论。媒体要立足目标受众,选择好表达方式,传播方式,研判受众理解方式,注意把握传播时机、发声方式、发声态度,从公众的关切点、焦灼点出发,措辞严谨,态度明晰,充分发挥媒体应有的担当、职责与使命,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。第三,完善媒体舆情监测机制,特别是做好舆情风险评估,将舆情风险关口前置,梳理舆情风险点与多发因子,从制度约束、提升舆论素养等方面加强培训和管理,从源头避免舆情发生。第四,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积极宣传正能量,发挥其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、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作用,针对热点事件的引导,要做好观点的平衡,谨防自身成为靶心,引导公众理性客观地去看待舆情事件,解疑释惑,让互联网成为彼此交流沟通的平台。
汪大伟
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、人民在线副总经理,兼任人民在线(西安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。主导人民云开放平台建设,负责“媒体上云、服务上链”的产品研发工作。
周亭
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;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公共传播和舆情应对事务特聘专家,国际在线国际传播专家,《国际传播》杂志编辑。
骆正林
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,江苏省社科英才。
本文经「原本」原创认证,作者传媒茶话会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或访问yuanben.io查询【85W746OB】获取授权